白姓的來源 姓白的起源
白姓的淵源主要有四大支:古人白阜、姜姓、羋姓和贏姓。
第一支出自古人白阜。相傳出自炎帝大臣怪義的兒子白阜,白阜也為炎帝之臣,為神農氏通水脈,其后有白氏。這支白氏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,但白阜的后裔一直無聞。
第二支源出姜姓。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后裔姜尚于齊,是為姜姓齊國。春秋時,秦穆王任用百里奚、蹇叔、由余為謀臣,東拒晉國,西滅十二國,稱霸西戎。秦穆公之重臣蹇叔,是為百里奚推薦、用重金從齊國請來的齊國貴族,其子西乞術和白乙丙同為秦國名將,白乙丙之后以字為氏。公元前278年,白乙丙裔孫白起率秦軍攻入楚國國都,因功封武安君,后忤昭王,又為相國范唯所忌,賜死于甘肅靈臺西的陰密。秦始皇統一六國后,因思念其功,封其子白種于太原,子孫世為太原人。后來這支白姓發展為白姓中著名的望族。姜姓自氏的歷史有2600多年。
第三支出自羋姓。春秋后期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勝,在公元前487年被楚惠王封在白邑,在今河南息縣包信鎮西南,因楚國的邑大夫稱公,故稱白公勝,其后裔以邑名為氏。這支羋姓白氏的歷史有2400 多年。
第四支出自贏姓。秦文公(前765—前716年在位)之子公子白之后裔,以其字為氏。這支贏姓白氏的歷史有2700 多年。
外族融入
***的白姓同外族的關系十分密切,從西漢起不斷有外族血液流入,外族白姓是組成***白姓的重要成分。西漢初,龜茲為西域諸國之一,在今***庫車境,龜茲王室因原居白山而姓白,白山即當今天山,龜茲人入居中原后仍以白為姓。南北朝北魏時,河西胡及山胡也稱稽胡族,為匈奴一支,后發展成為白姓的上黨望族。唐朝時突厥人、吐谷渾人、羌人、波斯國人都有白姓,北宋西夏國黨項族人、元朝蒙古人也有白姓,這些北方地區外族白姓人群與漢族混居,融合同化成為西北的白姓漢族。到清朝時,滿洲八旗姓瓜爾佳氏、納喇氏、巴雅拉氏、拜佳氏、伯蘇特氏,拜音哈喇氏、那塔拉氏、齊義氏等氏族集體或部分改為漢姓白,很大一部分也成為東北地區的白姓漢族。據說古代在南方有個白民國,唐朝時在廣西博白設置白州,久居此地的土著民以地名為姓,后融入南下的漢民之中。
分布與遷移
先秦時期,白姓主要活動在陜西、湖北、河南。兩漢至唐朝,由于西域和西北民族的白姓加入,活動于甘肅、青海東部的黃河以西的白姓隨后進入陜甘寧和川西北,很快東遷南下進入中原,東部的山東,南部的廣西已經有白姓的分布。到宋元明時,白姓基本上已分布于長江南北各地,其主體仍在四川和西北地區。明末,白姓進入臺灣。\
宋朝時期,白姓大約有9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11%,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。陜西為白姓第一大省,約占白姓總人口的32%。主要分布于陜西、四川,這兩省占白姓總人口的 62%;其次分布于山東、山西、河南、安徽等省。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,形成了西部秦川晉、東部魯豫皖兩大塊白姓聚集區。白姓的主體在西北。
明朝時期,白姓大約有19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2%,排在第九十二位。山西為白姓第一大省,約占白姓總人口的24.4%。主要分布于山西、江蘇,河北、陜西,這四省大約占白姓總人口的59%;其次分布于福建、山東,江西、河南等省。宋元明600余年,白姓人口主要向東、東南、南部遷移,全國形成了北部秦晉冀、東部江蘇兩大塊白姓聚集區。
當代白姓人口已達374萬,為全國第七十五位姓氏,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.28%。主要分布于河北,河南、陜西、內蒙古,山西五省區,大約占白姓總人口的47.6%;其次分布于遼寧、山東、四川、云南、甘肅、黑龍江,這六省集中了白姓總人口的28.8%。河北占白姓總人口的. 10.8%,為白姓第一大省;河南緊隨其后,占10.3%的白姓人口。全國形成了冀豫、陜晉蒙兩大白姓聚集區。
都望和堂號
都望和堂號∶白姓的都望主要有太原、南陽等。白姓以治生為其堂號。"治生"堂號典出戰國時魏國白主。白圭是著名水利專家。白主認為∶別人放棄的我取過來,別人想要的我就給,如果我來治生,即治理生計,就像伊尹、姜子牙那樣治理***,就像孫臏、吳起那樣用兵打仗。所有天下論治生的,均推白圭為祖師。
宗族先賢
《中國人名大辭典》收入白姓歷代名人81名,占總名人數的0.18%,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零六位;百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 0.13%,并列排在第一百二十一位。白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.13%,排在第一百一十一位;白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.13%,并列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。
白姓歷代重要人物∶戰國秦國名將白起(公孫起),魏國水利專家自主;北朝北魏太原太守白邕;唐朝詩人白居易,文學家白行簡,宰相白敏中,朔州刺史白道生;五代后周中書令白文珂;元朝戲曲作家白樸;明朝水利專家白英;清朝書法家白云上;北伐名將、民國***國防部長白崇禧,行政法學家白鵬飛;當代京韻大鼓演員白云鵬、白風鳴。